咨询研究

新宏业食品安徽大学:精准服务特色小镇智力赋能乡村振兴

2024-08-2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特色小镇作为微型产业集聚区,具有“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小空间大集聚”的特点,是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结合点,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对推动乡村振兴、加速城乡融合、构筑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对特色小镇建设做出了重要批示。

  安徽大学聚焦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牵动性作用,以智力帮扶特色小镇为切入点,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智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201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2018年,安徽省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要以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为核心,以产业、社区、生态、文化功能聚合为抓手,发展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促进经济动能转换,带动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

  安徽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特色小镇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针对当前乡村建设发展的薄弱环节,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和智库作用,围绕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以智力破解制约因素,助力构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支点。

  安徽大学构建“潜力研判→产业定位→人才培养→资源嫁接→发展评估→赋能升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探索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有力促进了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带来了新活力,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增添了新动能。

  2018年8月,依托省高校智库——安徽生态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等机构,整合与特色小镇产业、社区、生态、文化功能相关的高端资源,高规格组建了专业智库——安徽特色小镇发展研究中心,为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以经济学院为主体,校内协同社会与政治学院、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校外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长三角名校,汇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和安徽省相关政府部门所属机构的智力资源,组建60余名涵盖经济、管理、生态、文化、艺术、社会治理等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咨询团队。

  多学科、多视角研究特色小镇的学理基础,先后撰写特色小镇相关论文10余篇,撰写著作《特色小镇的学理基础与安徽实践》,为完善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培育路径和推动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等提供学理支撑和升级路径选择。

  完成《安徽特色小镇建设的模式、路径与保障研究》《安徽特色小镇培育及发展瓶颈突破研究》等26项课题。2021年4月,与长丰县共建安徽大学-长丰乡村振兴研究院,在特色小镇咨询、三农问题研究、乡村文旅规划、文创设计、乡村治理等方面组织开展了三个批次研究及方案设计服务。

  2017年起,先后前往浙江、上海、安徽等省内外90多个特色小镇开展专题调研百余次,撰写调研报告40余份,为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特色小镇建设主体提供决策参考。

  参与全国《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受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完成《安徽省级特色小镇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含第三方评估)》;承担省级特色小镇建设进展摸底调研(2批次),撰写的调研报告被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采纳并合并签报提交省领导。

  组织跨领域专家赴20个小镇实地开展“送服务到小镇”,把脉解决特色小镇发展中的痛点问题。与合肥、安庆、黄山等地11个特色小镇签订咨询服务协议,先后为源潭刷业小镇、天柱山国际康养小镇、滨湖金融小镇等召开高质量发展咨询会等服务。

  在完善产业链、建设区域品牌、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众创空间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精准帮扶潜山市源潭镇成功实现传统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2019年,源潭刷业小镇被正式授牌为“中国刷业之都”,先后荣获“中国刷业基地”“全国重点镇”“省产业集群示范镇”“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省智慧集群建设试点镇”等称号。

  举办“安徽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中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新型农林场主培训”等培训活动,培训人员达120余人;主办“安徽特色小镇建设高峰论坛”“‘搭平台·助发展’安徽特色小镇发展研讨会”“长三角区域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全省乃至长三角范围内的论坛活动8次,依托论坛开展专题培训,培训人员达1400余人。

  建立健全专业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机制,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截至2022年,团队成员指导本科生立项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相关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计26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11项、校级4项。

  与巢湖经开区三瓜公社电商小镇等11个特色小镇建设主体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开展“移动课堂暨‘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实践教学”“大学生进小镇”“大学生进乡村”等活动20余次。

  2017-2022年,先后多次组织专家服务团,赴6市9个国家级贫困县调研指导特色小镇建设,为贫困县发展及带动周边脱贫贡献智力资源。帮扶阜南县黄岗镇创建省级特色小镇,设计研学实践教育产品,形成种类丰富的研学体验课程,延伸柳编上下游产业链条,帮助打造柳编全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民就业人数达到5000余人。

  聚焦农林类特色小镇建设新宏业食品,以绿色农林产品生产销售、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为主要领域,提出与农林业新基建、数字农林业发展相适应,以农林生态产业、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运用、线上农林业经济经营管理、诚信经营等为关键内容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在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兴业态等方面提供智力和信息支持。

  团队负责人自2017-2022连续5年全程参与省级特色小镇遴选工作。建立“潜力研判→产业定位→规划编制→人才培养→资源嫁接→发展评估→赋能升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所有服务的省级特色小镇创建点,都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加速乡村产业兴旺。

  精准帮扶长丰县杨庙镇马郢社区发展田园文创产业,为马郢社区提供规划咨询、文旅项目设计、合作共建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等,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开展“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全程参与并帮助马郢社区成功培育特色小镇(微型产业集聚区)。在安徽大学支持下,老师指导、老板创业、老乡致富“三老”集聚多方多业态共融共生的“马郢模式”已成为全省扶贫开发的成功典范,得到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省市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省十大乡村旅游扶贫线路、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组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和发展论坛等活动,加强了长三角地区高校与政府的协同联动,提高安徽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的知名度,提升了安徽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美誉度。

  2019年至今,成功举办两届“长三角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70余所高校参与,参赛师生达700余人,获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管理》、中安在线月,与黄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长三角区域合作办会同苏浙皖发展改革委(联席办)指导的“长三角区域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论坛”,汇聚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业界高端专家。活动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安徽日报》等16家媒体报道。

  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一体化推进的模式和路径,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联动发展。

  依托安徽大学资源,利用项目带动、内外交流、专题深造等方式,积极引进各层次人才参与理论研究、咨询服务等环节,建立服务特色小镇的协同人才和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对接特色小镇实际发展需求,组建“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绿色发展与公共政策”两大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等机制,推进领军骨干核心力量、高端人才创新力量和小镇建设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全方位特色小镇人才队伍建设。

  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作用下,特色小镇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已成为我省推动乡村振兴和深化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

  2022年100个省级特色小镇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612亿元,镇均26.1亿元,同比增长21.6%;全年上缴税收78.52亿元,镇均0.8亿元,同比增长19.53%。

  2022年全省特色小镇入驻企业8990家,其中规模以上1258家,同比增长27.3%;入驻个体工商户3.87万家,同比增长22.1%;年末吸纳就业54.5万人,镇均5450人。

  2022年全省特色小镇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48个、专利3.1万个,研发投入达84.75亿元。

  2017年以来,先后在潜山市、青阳县、徽州区、湾址区等地举办了特色小镇镇长会议、发展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发布《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案例集》。

  结合实际需求,精准帮扶关键环节,探索“学理研究→把握规律→需求导向→精准把脉→系统谋划→落地见效”的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机制。依托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特色小镇绿色发展产业技术共性研发中心,联合高端研发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帮助特色小镇建设主体引入社会资源、拓展市场,有效促进相关成果转化应用。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接政府与特色小镇建设主体,形成政府、智库、特色小镇相互支撑的格局,夯实智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论坛等系列活动,搭建资源汇聚平台,推动科技、金融等要素向特色小镇流动;成功落地一批项目;成功吸引了高端媒体注意,媒体引流提高了特色小镇的社会关注度新宏业食品。数据统计,两届“长三角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学生达700余人;其中首届长三角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大赛中,有5个获奖团队的项目与地方政府签署了项目落地意向书。

  特色小镇发展乃至乡村振兴的深化,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持续性过程,需要持续性注入和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惟有构建一个与改革创新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持续性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形成智力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安徽大学通过与特色小镇建设主体共建人才培养基地,采用科研项目聘用、岗位聘任等方式,引导各学科专业人才、退休专家教授、毕业生等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不断提升存量人才素质,持续增加人才增量。

  紧盯安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新要求和新问题,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在持续推进特色小镇服务的同时,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安徽生态本底、高端服务业生态圈建设等领导关心的领域,聚焦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进程中的载体建设、体制改革等经济社会发展专题,不断强化智力帮扶能力。

  加强前期可行性研究服务,围绕特色小镇发展趋势,研究国家关于特色小镇建设政策要求,提供更加科学、细致的可行性分析,做好前期工作。强化发展咨询服务,加强项目级别的谋划,在项目的合作方式、投资规模、建设条件、市场潜力以及投资回报等论证方面做深做细,增强智力帮扶的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主动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谋划发展举措,重点围绕特色小镇营造集群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生态圈、绿色产业培育等方面,扎实做好联系、协调和服务工作,切实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深化资源对接服务,协助特色小镇开展招商引资,帮助引入社会资源,帮助培育打造特色品牌、策划赛事活动,助力补全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新宏业食品新宏业食品

搜索

网站地图